昨天是周天,从下午2点开始我就一直在找选题,翻遍了所有平台的热点,听了几本书评,到晚上11点,依然没找到合适的选题,就是说,我想写,可是不知道写什么。
于是,我焦虑了,因为我给自己定了目标,每周必须写一篇文章,看这情形,这周是完不成了。
我不禁再次思考,为什么我写不出来?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?
我总结了一下,写不出来的原因有两个,第一:过度焦虑;第二:无思考,无输入。
1、过度焦虑是一切工作的压力源
那天下午,我一直在重复这样的场景,
场景一:
新闻:这个明星很励志的样子!我可以有感而发,安排写点东西额!
写下来时:我写的是什么?为什么写出来这么没条理,感觉没什么话说?算了换一个选题吧!
场景二:
这本书内容很不错,有很多知识增量,可以提炼一些,写个文章出来额!
实际上:这写起来怎么这么复杂,书里讲了这么多东西,都不知从何写起,算了,还是换一本简单的书吧。
就这样来来回回,我看了很多热点话题,每一个都觉得有话说,每一个都成功地写不下去........
想到这里,我就明白了,我写不下去的原因是:每当有新的素材和热点出现,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想切入角度,而是内心非常焦灼着急:“这个一定有很多人在写了,大家肯定不爱看了,或者认为这个素材觉得很一般没啥好写的。所以一直在换素材,一直在自我放弃。
找到造成自己焦虑的源头之后,我的内心是很难过的,毕竟这周目标没完成,这样的结果我能接受吗?
打心底里是不愿意接受的,更多的是有些不甘心,写都还没写,怎么就缴械投降了呢?
在写作这条路,老天对谁都很公平,没有谁可以不经磨炼就能成写作大神。
周围的写作大咖们,哪个没有经历过写不出来的时候?哪个没有经历过写了删,删了又写,这一过程呢。
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写作初学者,如果连这点打击都受不了,是不是太无能了?
于是,说写就写,写什么,就写这次写作我是怎么焦虑的,打算怎么应对。
打开电脑,把所有顾虑抛诸脑后,只关注写这件事,把一个下午脑海里闪现的思绪写下来,想到哪里写哪里,甚至初稿写了与写作接触的契机,写了如何爱上写作,渐渐的,我开始完全沉浸在写作里,甚至有点享受,思路也变的清晰起来,之前的焦虑情绪变得无影无踪。
著名历史学家汤玛士·卡莱里说过:“对我们来说,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看遥远的未来,而是做自己手边实实在在的事情。”
写作也是一样,一下子接触太多热点信息,思绪繁杂混乱,没有办法静下心来,是很难写作成文的。
写作本是个轻松的事,在写作里我们可以减压,可以用文字与自己对话,而不应该是焦虑写什么。
对我而言热点新闻是压力源,我就会控制自己看新闻的频率,不会像以前一样隔一会就刷手机热点,这样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。
2、不能坚持长久输入无法保证持续输出
开头我说了,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,一周完成一篇文章。
于是,每到有时间写文章的时候,我就正襟危坐,打开电脑就想写。
但是,我需要明白的是,写作是需要坚持不停地写,但同样需要不停地输入知识,不然就会很容易出现思想枯竭,断篇、没有想法内容的情况。这次我就是出现了这种情况,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的不良循环之中。
说到这里,给大家讲一个笑话,从这个笑话入手,再琢磨一下输入和输出的关系。
从前,有一个秀才,本身不学无术,但又喜欢吹牛,非要把自己弄成才高八斗,学富五车的人设。
终于有这么一天,有人说既然你这么有才,那请你帮我写一篇文章吧。结果麻烦来了,只见这秀才一整天躲在屋子里,唉声叹气,踱来踱去,因为他实在写不出来。
不只是他自己烦恼,连他的夫人也烦恼。看着他这个样子,忍不住怼了他一句:“你瞧瞧你,让你写一篇文章,比我生个孩子还费劲儿呢。”
“夫人有所不知,你能生孩子,那是因为肚子里头有,我写不出文章来,是因为肚子里头没有啊。”
这秀才在人设崩塌之际,终于说了一句实话。“写不出文章,是因为肚子头里没有。”这句实话也正生动地说明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: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。所以看似是输出的问题,但问题的根源却在输入。
再讲个我自己的例子,从小我就喜欢看书,但我看的基本上都是《意林》、《读者》、《青年文摘》之类的杂志,一些文学的、知识增量的书籍,我看的很少。
小时候的我,莫名的竟然对鸡汤文感兴趣,于是等我去尝试写作的时候,竟写成了唯美禅意的鸡汤文,真的好恶心。
后来我只读有知识增量,并且写作视角独到的文章,这样我的写作水平才有所长进。(我不信没有长进!)
写作输入多重要,不瞒你们说,就是这篇文章我都去参考了《学会写作》和《怎样写作》两本书,所以,怕什么,去写就是了。
关于【写不出来、写作焦虑】这一问题,大家还有什么感受、故事欢迎一起在评论区交流哦~。